2025年学校教学工作计划
2025年学校教学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、三中会议精神,落实全国及全省教育工作会议要求,围绕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提出的九大工程,坚持立德树人,深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,创新工作思路,推进教育教学改革,强化教育管理,优化师资队伍,加强教学基本建设,通过开展七个提升项目,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,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。
一、教学管理——教学管理优化提升项目
梳理基础性常规性工作流程:全面梳理各项教学管理工作,绘制详细工作流程图,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操作及相关责任人,规范操作流程,减少不必要的环节,提升工作效率。例如,在排课流程中,明确各学院提交课程需求的时间节点、教务处排课的规则及审核流程等,确保排课工作有序高效进行。
加强学院教学工作考核:构建科学合理的学院教学工作考核机制,从教学秩序、教学质量、教学改革、师资队伍建设等多维度定期对各学院教学工作进行评估。每学期末组织教学工作考核,考核结果与学院绩效挂钩,激励各学院不断改进教学工作,提升教学质量。通过该项目的实施,实现教学管理工作的规范化、科学化,进一步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,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。
二、办学水平——双高建设与办学能力提升项目
推进省双高申报工作:正式启动新一轮省级“双高计划”申报工作,组织专业团队深入研究申报要求,结合学校实际,明确未来三年的建设任务和目标。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、科研创新能力提升、社会服务拓展等方面入手,制定系统化建设方案。加大对重点专业群的建设投入,引进先进教学设备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提升学校在各方面的综合实力,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服务能力,争取在新一轮“双高计划”中脱颖而出。
开展办学能力自评与建设:组织全校深入学习《高等职业学校办学能力评价实施方案(2025-2030年)》,严格对标评价标准《国家框架》,从人才培养、师资队伍、教学资源、社会服务等多个维度全面开展办学能力建设和自评工作。定期进行内部评估,及时发现问题并整改,不断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,全面提升办学能力和服务水平,为学校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
三、教学建设——“五金”建设质量提升项目
围绕“金专、金课、金师、金地、金教材”五个核心要素,开展系统化建设,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。
打造“金专”:以市场需求和学校特色为导向,建设高水平专业群。整合优势资源,加强专业内涵建设,优化专业课程体系,突出专业特色,形成特色鲜明、优势突出的专业体系。例如,对重点专业加大实践教学比重,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化教学,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。
建设“金课”:鼓励教师积极开发高质量课程,推动教学模式创新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、项目式教学、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,提升课堂教学效果。组织教师参加课程建设培训与交流活动,学习先进的课程建设理念和方法,打造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优质课程。
培养“金师”: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,通过培训、进修、企业实践等多种方式,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。提升教师的教学、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。搭建教师发展平台,开展教学竞赛、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活动,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能力。
建设“金地”:加大对实训基地和教学设施的投入,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规划。按照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建设实训基地,购置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,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平台。加强实训基地管理,提高设备利用率,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。
开发“金教材”:组织教师编写和推广优质教材,结合教学改革和行业发展需求,融入新理论、新技术、新方法。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编写教材,将企业实际项目案例纳入教材内容,支撑高质量教学。
四、校企合作、产教融合——特色产业学院建设质量提升项目
在深入开展地方产业调研的基础上,详细分析各学院专业优势,精准确定产业学院建设方向。
理、工学院:积极引入企业项目进课堂,与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,推动产学研结合,培养创新型技术人才。例如,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,让学生参与其中,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外语、文学院:聚焦文旅产业方向,与文旅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,培养文化传播、旅游管理等领域人才。组织学生参与文旅项目策划、导游服务等实践活动,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。
学前学院:建设托育产业学院,与托育机构合作开展人才培养,培养婴幼儿照护与早期教育专业人才。建立实习实训基地,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实践。
管理、体育学院:围绕康养产业和乡村振兴,与相关企业和机构合作,培养健康管理、乡村规划等人才。开展实地调研和项目实践,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。
师范学院:组建教育联盟,加强与基础教育学校的合作,推动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协同发展。开展师资培训、教学研讨等活动,提升师范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。
艺术学院:聚焦戏曲表演等传统文化领域,与文化艺术机构合作,培养艺术传承与创新人才。组织学生参与艺术演出、文化传承项目等实践活动,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。
五、教师队伍建设——教师能力提升项目
青年教师培养:制定青年教师系统化培训计划,通过教学技能培训、实践锻炼和团队活动等方式,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、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。定期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,为青年教师提供展示平台,促进青年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。同时,开展青年教师团队建设活动,增强青年教师的凝聚力和对学校的归属感。
教学团队建设:以项目为依托,如技能大赛攻坚团队、博士工作站等,鼓励教师结合自身专长打造高水平教学团队。通过团队合作,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,提升科研服务实践的能力。定期对教学团队进行评估和考核,对优秀教学团队给予奖励和支持。
教师教学能力提升:通过组织各类培训、竞赛、交流等活动,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。邀请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讲学,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教学研讨会,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。开展校内教学竞赛,激励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能力。
六、学生培养——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项目
技能提升:完善学生技能考核体系,通过技能考核、证书获取等方式,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。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能竞赛,以赛促学,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。与企业合作开展技能培训和认证,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职业技能。
升学支持:加强对学生的升学指导,提高专升本升学率。组织专升本考试培训,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辅导课程。建立专升本学生学习交流平台,分享学习经验和心得。加强与本科院校的沟通与合作,为学生提供更多升学机会。
全面发展:结合学校三全育人方案,加强劳动教育、美育和体育教育,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。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,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。加强美育课程建设,组织各类艺术活动,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。开足开好体育课,组织体育竞赛,增强学生体质。
七、社会服务和校园文化展示——品牌塑造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项目
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活动:以职教周(教学成果展示)、运动会、文艺展演等为载体,打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。通过这些活动,全面展示学校办学成果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提升学校的社会声誉和文化软实力。教务处和体育美育工作委员会要加强组织协调,确保活动顺利开展。
构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教育基地:以思想政治体验中心、科普基地、东北地域文化研究成果等模块为内容,整体设计教育实践内容,构建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实践教育基地。思政部和科研处要加强合作,整合资源,将该基地打造成为区域思政教育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,发挥学校在思政教育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引领作用。通过该项目,发挥学校自身优势,服务社会需求,打造特色品牌,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。
通过以上七个提升项目的实施,全面推进学校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,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,推动学校在新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。